我主编的“另类丛书”今年又出了5本新书,再次引起媒体的注意。因为主编了一套丛书,便获得如此众多的社会关注,的确是始料未及。而这一切纷乱烦扰,皆始于一本叫《格调》的书。
一、事从《格调》起
1999年初,我主编的“另类丛书”第一辑《格调》面市,两个月内即在市场上激起空前波澜。一方面是读者对《格调》的热烈关注,使该书在排行榜上居高不下,全国各地一度脱销,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另一方面,舆论界对《格调》“关注备至”,许多媒体、批评家、学者纷纷发言,讨论《格调》一书的是非短长,一时间沸沸扬扬好不热闹。
在后来的一系列媒体采访中,我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在策划时我是否知道《格调》会如此热销。我今天能给予的回答是:既知道又不知道。知道,是指我当时坚信,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富裕到了要关注格调和等级问题的时代了,这一社会文化和心理需要的存在几乎毋庸置疑。不知道,是指我对该书后来的畅销程度和社会影响没有足够的预期。98年底是个名人传记、“大家”随笔、照片镜头类图书纵横驰骋的时期,谁敢指望一本文化批评类图书会畅销几十万册?
结果,书不但畅销,而且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该书还为中国人20世纪最后一年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两个时尚关键词:“格调”与“另类”。当时,各种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群不约而同地使用着这两个词,很快就让文化人倒了胃口。于是人们认为《格调》是在“讨巧”,把城市白领和新兴“中产阶级”作为目标消费群,书名本身就是市场操作的信号。“当你选择购买《格调》一书时,就已经意味着你是个有格调的人了,这完全是利用和诱导了现代人的一种虚荣心。”有人害怕“一些人生搬硬套地去追求所谓的细枝末节,并奉为信条”会陷入另一种低俗。很多人读《格调》是为了检视自己的生活品味,然后极力摹仿以免坠入“贫民阶层”。这些说法主要来自于生活方式僵化的知识阶层,这一点颇意味深长。更多的舆论提醒人们不必对《格调》太认真,书中写的毕竟是美国人的生活。事实上,这些说法不但没能使《格调》现象降温,反而进一步推动了该书的热销。
二、始料未及“另类”热
我以为,对《格调》的讨论隐含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今天开放的中国社会,人们希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但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又使人们无法静心去读学术类书籍,如果有这样一些书,人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则一定会受到读者的青睐。
早在美国居住的那些年里,我就注意到这样一类图书的大量存在。这些书都出自西方著名学者或批评家之手,他们在某一领域里的研究常常是专家,因而能够用轻松、幽默、有趣、甚至尖刻的文字写出来。这样的书,既保留了书的基本学术价值,又可以获得更多的读者,于是形成了后现代时期休闲阅读的独特形式。
根据这些原则我选好了一批书目。但怎样为这套丛书命名呢?图书市场上已经大量存在着各种“文化”、“思想”、“学术”、“社会”类的丛书和系列书,我再为它们添上一个类似的名字能有什么影响呢?我不希望这套丛书淹没在毫无新意的各种“系列”里。
美国在8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个文化流派,称为“ALTERNATIVE”,最初表现在音乐里,专指那种无法归入既定风格流派的音乐。后来这种说法也进入了电影、戏剧等领域,既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旅居美国时,我曾在一间很小的文科学院教书四年,这间学校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另类人”为主体的地方。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崇尚一种独立不羁和富于创造性的生活,同时又充满互助精神。虽然多数人都很有才华,但拒绝用自己的才华追逐金钱。既然我想编的这套丛书在今天的中国图书市场中不属于任何类别,那么将其定名为“另类丛书”不是正得其所哉吗?为了给读者一个更加清晰的“另类阅读”概念,我还为丛书写了一个简短的题记。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另类丛书”继《格调》之后又推出了《香烟》、《器具的进化》、《垃圾之歌》、《大地何以怒吼》、《神秘的舞蹈》和《恶俗》,同样受到读者的热切关注。《香烟》和《恶俗》上市一周后即跃上排行榜,《器具的进化》、《垃圾之歌》在北京、深圳等地书市也表现不俗。“另类”热现象恰恰证明了前面的命题:主流图书向来学术性、说教性有余而趣味性不足,令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另类丛书”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对生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节奏高度紧张的现代人来说,既可获取知识又可当作休闲,可谓一举两得。
三、热闹过后“另类”依旧
不过,时尚毕竟是时尚,它仅仅风行一时,最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如果是好书,无论放在哪里,读者都会驻足购买。
《格调》畅销后曾在书业中引发了大规模的跟风情形,一批粗制滥造的剽窃和模仿之作冒了出来,其封面“形象”直逼《格调》,令人瞠目结舌。看来,书业中的个性意识似乎远比在民众中匮乏。最初我还会感到愤怒,后来就只剩下悲哀了。真所谓哀其不争。为什么不去争相创意而是争相模仿呢?当然这和目前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缺少法制有关,既然几乎不会受到法律的追究,此类侵权做法便自然大行其道了。
说到底,中国需要成熟的出版人,也需要成熟的读者。倘若如此的拙劣模仿没有人买,当然也就不会有人去出版了。看来,即使“另类丛书”引发了人们另类阅读的兴趣,但距离培养起成熟的阅读选择和购买判断,大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以来,在模仿之风已经悄然退去之后,“另类丛书”又推出了5本新书,《地图的力量》、《未来城》、《杰出的头脑》、《面孔》和《漂亮者生存》,市场表现均不俗,很快就登上了三联韬奋和国林风的销售排行榜。与过去的选题相比,这几本书在内容特色上有了新的变化,其中《地图的力量》和《漂亮者生存》的特点最为鲜明,前者从后现代视角颠覆了人们对地图作为工具的传统看法,后者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揭示了人向往美貌的生存本质。这几本书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书中都充满文化知识和趣闻轶事,堪称趣味阅读的典范。一句话,这几本书从里到外依旧“另类”,读者依然喜欢,只是市场上没有了去年的鸹噪和喧嚣。